在川滇黔桂四省(区)专家共同努力下,传统古彝文有望成功申报国际编码。届时,传统古彝文统一编码输入计算机,将有助于彝文古籍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毕节学院外语系归国学者吴学军近日告诉笔者,由毕节学院研究员陈英领衔,以教育部、国家语委2005年批准立项的“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科研项目为依托,借助美国high-logic公司开发的文字软件,通过人工手写进行识别、调整后,已经做出了8.4万个传统古彝文的输入编码。国家信息标准管理委员会即将向有关国际机构申报国际编码。 “一旦申报成功,每个传统古彝文就有了户口。国内外专家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古彝文的数据交换、数据分析和古籍研究。这对于解决当前彝文研究队伍中存在的会彝文不懂汉文、会汉语不懂彝文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吴学军认为:“申报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8.4万个传统古彝文是由国内彝族聚居地川、滇、黔、桂四省(区)相关彝文专家共同筛选整理的,具有权威性。” 吴学军说,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