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地举办2025年度彝族火把节系列活动,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
32
0
2025-8-16 19:50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帖子模式
今年盛夏,贵州各地以彝族火把节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在传承和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生动践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月 18 日,水城区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海坪文化小镇热闹非凡,2025 贵州野玉海・海坪彝族火把季盛大启幕。海坪彝族火把节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 1994 年以来已连续举办 31 届,今年升级为火把季,持续至 8 月 17 日,采用 “1+N” 模式,内容更为丰富创新。活动期间,既有原生态的火把巡游、彝族歌舞,又有滑翔飞行、云海露营等新潮玩法。开幕式上,国家级非遗《撮泰吉》与《击石取火》的情景戏剧表演,生动再现了彝族先辈与火相伴、传承文明的历史场景,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当晚的篝火晚会上,火把广场内火盆齐燃,熊熊火焰点燃了人们的狂欢激情,万人达体舞热闹开场,游客与当地民众手牵手、肩并肩,围绕着火堆欢快舞动,现场一片欢乐祥和。此外,“海坪之夜・电音狂欢” 将电子旋律与民族韵律相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盘州市的火把节活动同样热闹非凡,于 7 月 20 日在普古乡妥乐村拉开帷幕,活动持续 3 天。作为 “中国古银杏之乡”,盘州市将彝族文化与当地特色完美结合。活动现场,除了传统的彝族歌舞表演,还设置了银杏文创产品展示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当地彝族群众与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游客一起,参与了 “跳花节” 等特色民俗活动,大家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夜晚的火把巡游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长长的火把队伍沿着古银杏林蜿蜒前行,火光与银杏叶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与此同时,毕节市 2025 年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于 7 月 18 日晚在赫章县阿西里西・二台坡景区开幕,活动将持续至十月中旬。开幕式以实景剧的形式,通过《黔山之巅》《神秘夜郎》《阿西里西》三大篇章,把铃铛舞、彝族情歌对唱等原生歌舞与现代声光、服饰秀完美交织,充分展现了乌蒙大地的热情。取火仪式上,身着彝族服饰的布摩在祭司毕摩的指挥下,以击石取火或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虔诚采集火种,这象征吉祥的 “兴旺之火”,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更寓意着民族团结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夜幕降临,取火队伍高举火把进入主会场,点燃主火炬,宣告活动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 6 万余名游客和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围着熊熊篝火起舞,沉浸在这场万人狂欢之中。据统计,开幕式当天,1 个主会场和 3 个分会场共吸引游客、市民 15 万余人次,客流同比增长近 50%。
大方县在 7 月 21 日举办了以 “古韵彝乡・火把传情” 为主题的火把节活动。活动地点设在慕俄格古城,这里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开幕式上,大型彝族古装情景剧《奢香夫人》精彩上演,再现了奢香夫人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的卓越贡献,让观众深受感动。活动中,当地还举办了彝族传统婚礼展示、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彝族文化。夜幕降临时,古城内的火把依次点燃,游客们跟随着彝族同胞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古城的夜空被火把映照得通红,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毕节市火把节的系列活动还将在 8 月 15-17 日在大方县举办盛大活动,届时会推出民族美食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等特色项目,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吸引更多各民族群众参与其中,在欢乐互动中增进民族情谊。
7 月 19 日,在威宁板底乡,2025 年全国 “四季村晚” 板底夏季示范展示活动与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威宁自治县避暑旅游季火把狂欢系列活动迎来高潮。活动现场,彝族儿女身着盛装,以美酒、歌舞迎接远方来客。板底乡风情小镇赛马场内,拔河、赛马、摔跤等民俗竞技活动轮番上演,展现了威宁各族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傍晚的文艺汇演以 “火把映红幸福路”“千年非遗映华章”“板底画卷牧歌扬” 为主题,节奏欢快的《梦中的阿西里西》、原始雄浑的非遗舞蹈《撮泰吉》、深情激昂的《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精彩纷呈,赢得现场掌声雷动。当夜幕降临,神圣的祭火仪式拉开狂欢序幕,千万支火把瞬间点亮群山,数万游客与群众手擎火把,齐舞《乌蒙欢歌》,共同沉浸在 “东方狂欢节” 的浪漫氛围中。
这些丰富多彩的火把节活动,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活动中相聚,共同欣赏彝族传统文化,参与特色民俗活动,品尝民族美食,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未来,贵州将继续以民族节庆活动为纽带,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