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医药典籍《빘값긔齐苏书》比《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
9
0
2025-5-15 18:00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帖子模式
彝族医药典籍
《빘값긔齐苏书》
比《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
原标题:彝山药香传千年 仁术济世万家安
“人有啥病,山上就有啥药。”这是彝族民间对彝医药最朴素而精准的诠释。1958年,年轻的张之道在一位彝族老医生的鼓励下,深入大山、潜心钻研彝族古籍,踏上了传承彝医药技艺与精神的漫漫长路。六十余载初心不改,作为全国最美医生、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不仅以仁心仁术赢得患者尊敬,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彝医药的抢救、传承和发展。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我国中(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之一。近年来,全州共发掘整理中彝医药古籍文献21部,已通过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发布彝医药名词术语230个,建立彝医特色诊疗技术规范4项、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2项,研制中彝医药院内制剂39个,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彝医药源于生活、扎根山野,与自然和谐共生。楚雄优越的地理与生态条件,孕育了种类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发现,哪些植物有毒、哪些可解毒,并在狩猎采集中积累了辨别、利用药物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彝族十月太阳历,被认为起源于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期,是彝医判断疾病成因、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四季轮回、昼夜交替、月相盈亏,都被彝医视作人体气血运行、病邪变化的根源。例如春季多风毒、温毒,易致呼吸道疾病,但治疗时须慎用辛温发散之品,避免阳气受损,反映出彝医对天人相应理念的独特理解。
彝医药的发展也离不开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在楚雄境内发现的彝医典籍《빘값긔齐苏书》,成书于1566年,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是彝医药理论系统化的重要代表作。全书收录80多种病症、270余味药材及方剂,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个科类,体现了“一病多方、一方多药、一药多用”的治疗理念。
《빘값긔齐苏书》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用药经验,也为后世的彝医药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楚雄州相继编撰出版了《彝药志》《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彝医基础理论》等专业书籍,夯实了理论体系,推动了彝医药走出民间、走向现代。
以水膏药为代表的传统彝医外用疗法至今仍在临床使用。彝医水膏药因其制作简便、疗效显著而广泛传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中避免了高温熬制所致药效损失,更适合复杂环境中的治疗需求,反映了民族智慧的独到与实用。
在产业发展方面,楚雄州本土品牌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拨云锭”已有280多年历史,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中药眼科锭剂制品,其制作技艺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公司还开发了拨云眼膏、拨云复光散、水凝胶眼贴等系列产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市场。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楚雄州不断完善中(彝)医药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中(彝)医药研发中心、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制剂中心、百草园和智慧煎药房平台,全力推动彝医药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全州已获中成药批文297个,全国独家药品品种48个,医疗机构制剂彝药品种24个,临床推广彝医治疗技术74项、护理技术28项,服务群众能力显著增强。
悠悠药香,蕴藏千年智慧;仁心妙术,守护万家安康。楚雄州正以厚重的中(彝)医药文化底蕴和持续的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擦亮“彝山有医”这一响亮名片,让民族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云南日报 段晓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