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彝学会了解到,拥有1个国际学会、1个全国性学会、3个省级学会及大批市、县级学会的中国彝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人才培养、文化研究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目前彝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 专家学者,早在上世纪初,学者们就把彝学作为研究方向,在开展田野调查、古籍翻译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及文学、哲 学等领域的论文、专著,这些论著充实或填补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94年,首届国际彝学大会在美国西雅图 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名学者参会。大会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彝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规划了未来彝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此后,国际彝学大会分别在法国 (1998年)、云南石林(2000年)、四川美姑(2005年)召开3届,每5年订立一个重点研究主题,使彝学研究向历史文化的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为抢救彝文文献,经国家 民委批准,川滇黔桂成立了彝文古籍协作领导小组,本着“救人、救书、救学科”的方针,翻译、出版了数千卷彝文经典著作,像《梅葛》、《查姆》、《阿细的先 基》、《彝族源流》、《勒俄特依》等彝文经典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研究。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全国各地还成立了一批彝族文化研究所、彝学中心,广泛开展 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央民大、西南民大、云南民大、贵州民大等大专院校开设了彝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大批彝族文化研究专业人才。 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经典文献的整理、翻译与 出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彝族通史》编写接近尾声;《彝族文字统一方案》已送专家评审;《彝文字典》正在申报国际编码;《彝族毕摩经 典》100卷已出版37卷;《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出版;“南诏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已启动;《彝族古籍编目》的编写出版正在进行中,彝族历史文化研究 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时期。 (责任编辑 瑶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