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以阿鲁斯基等为代表的作家、诗人和文化人借用彝民族古典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继承、发扬彝族传统克智、尔比的语言表达方式,搜集、整理、创作出版(发表)出一批富有彝族语言艺术本色的作品。他们创作的作品,主要以韵文作品为主,主要反映解放后彝族人民对党、对新中国纯朴的爱和真挚的思想情感。 阿鲁斯基是第一个拉开彝族母语文学的序幕者和开创者之一。1980年《凉山文艺》(现更名为《凉山文学》创刊时,他一人承担了编、审、校、发等工作,为发展彝族母语文学付出了自己艰辛的汗水。由于他立足凉山,深入凉山的乡村小镇,搜集了丰富的民间诗歌素材,所以,他创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充分的表现在他继承旧体诗(尔比、克智)的传统,彝族风味浓厚,意境开阔,音乐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亲切悦耳,所以深受彝族读者的热烈欢迎。 他创作并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克智》诗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克智诗是说话双方先运用大量的比兴句逐一表达,然后通过这些比兴句说明说者的主题即句末的两句为诗眼的一种诗体。例如: “小伙子莫牢骚/牢骚的小伙子/禁防遭敌枪弹/姑娘莫牢骚/牢骚的姑娘/禁防无亲家/。。。。。。 。。。。。。/牢骚的土地不长苗/吵闹的夫妻不长久/吵闹的子孙不发达。” 这节克智诗(选自阿鲁斯基、阿鲁金乐《彝族克智翻译》2000年7月内部印刷发行),通过说话者丰富的联想、强烈的思想感情、快续清新的语言,触景生情后用韵文式的诗歌抒发说者的思想感情,阐明说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即“吵闹的夫妻不长久,吵闹的子孙不发达”的诗眼。由于该诗歌字数相等,声韵和弦,平 相间,朗读起来似山泉叮叮,听起来似凉液润心房,所以在听者和说者之间的感情上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阿鲁斯基的克智诗深受彝族读者的深爱。 弘扬发展。以马海汉呷惹等为代表的作家、诗人和文化人在继承和发扬彝族传统文化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借鉴汉民族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植根于彝民族特有的生活土壤中,通过丰富的生活积累,熟练的语言运用,反映彝民族生活,体现社会内容,提炼思想主题,抒发思想感情,展示文化责任,表现民族精神。 马海汉呷惹创作的小说《路,撒满泪》、《雾》等作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彝民族生活,他的作品注重借鉴外民族优秀的创作方法于彝民族传统的表达手法之中,所以,作品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生活气息,被读者誉为“彝族母语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嫉妒》深刻剖析了现实生活中彝民族特有的嫉妒心理和风貌,是彝族母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剖析人物心理活动的优秀散文作品。 拓展创新。以罗庆春、杨阿蕾、贾瓦盘加、时长日黑等为代表的作家诗人和文化人植根于彝民族文化历史的内涵,自觉接受国内外优秀文艺思潮和各种文学文化流派的薰陶,建构新时期彝族母语及其文化的多元化,铸就彝族母语的生命历史和文化的骨架,体现了彝民族的新文化特色。因此,他们创作和研究的小说、诗歌及其文化内容广阔,思想深刻,艺术新颖,观点明确,针对性和艺术感染力强。他们是彝族当代母语文学及其文化研究取得重要成绩的作家群,可以这样说,他们代表了彝族当代母语文学及其文化创作和研究的成就。 罗庆春是彝族当代母语诗歌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他的彝族当代母语诗集《冬天的河流》、《虎迹》文化视角广阔,艺术思维时空跨度大。从远古彝族文化记忆中图腾崇拜到现代彝族文化的逐步变迁,再到当代及未来彝族历史文化、彝族精神类型等文化命题都有所触及。因此完成了多元化思维、文化历史精神在彝族当代母语文学创作实践中的诗意凝合的语言创新和表意体系的变形。为彝族当代母语诗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彝族女作家杨阿蕾同志的短篇小说《根与花》、《嫂子》等作品语言朴实生动,感情细腻真挚,构思独特精巧,主题深刻鲜明。贾瓦盘加的小说集《情系山寨》、长篇小说《火魂》等作品不仅深切体悟本民族生存的艰辛和对生命的执著,也深知古老民族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折射出彝族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等的演变进程,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彝族当代“新青年”和“半文化人”的人物形象。 时长日黑创作的小说集《山魂》、散文集《荞花魂—献给我勤劳善良的彝人》以彝族山地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变构,彝族新型生存方式的追问和探寻,以彝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对人物及其情感的描写和抒发,对彝民族的生存观念、价值取向及人生理想等层面对当代彝民族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进行反思和变革,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重心放在对当代彝民族社会复杂现实的思考和社会矛盾的揭示,以及新的精神生存条件下建构新的价值体系、新的人生图式,寻求新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的依托,体现了其在当代彝民族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彝民族新文化的再创造。 第二,创作、出版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理论作品集,并获得国家、省级优秀作奖,为彝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20多年的辛勤探索和创作,彝族当代母语文学的作家、诗人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出版(发表)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理论集,这些主要代表作品是:中国作协会员、凉山州作协副主席杨阿蕾的小说《根与花》、小说集《嫂子》,中国作协会员、凉山州作协副主席贾瓦盘加的短篇小说集《情系山寨》、长篇小说《火魂》,四川省作协会员、州作协副秘书长时长日黑的短篇小说集《山魂》,省作协会员、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阿牛木支的《当代彝文文学论集》等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获得了全国民族文学最高奖---被称为矛盾文学奖,即全国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和骏马奖。另外,罗庆春的散文诗集《虎迹》、米色日杰(李正文)的诗歌《黑皮肤》、时长日黑的小说《山神》获得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优秀创作奖。由于彝族当代母语文学的作家、诗人都是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并且以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独特的彝族生活感受,深刻而广泛地反映彝民族广阔的社会生活,剖析彝民族的精神和丰富独特的彝族文化历史渊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使作品更加贴近了彝民族的现实生活,语言习惯更加符合彝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为丰富和发展彝民族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因此,彝族母语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彝民族作家文学,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彝族文化,所以,这些作品标志着四川当代彝族母语文学创作成果已走出四川,走向全国,代表着中国当代彝族母语及其文化的真正兴起和中国彝族文学的真正发展,因此,当代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在彝族母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发挥其不可代替的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