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 服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凉山彝民,因大多居住于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其生产方式是半耕半牧。畜牧业在彝区生产活动中占相当的比重。所以在服饰上也体现出畜牧业的特点。比如“擦尔瓦”、“披毡”等,其制作原料皆为羊毛。彝族大凡人死,尸体必覆一件“双披毡”。双披毡如同汉区棺材一般重要。大多在生前邀请赶毡能手制作好,并加以珍藏以备临时急用。 为避寒冷,女子所着裙子,采用层迭以增保暖。脖颈佩围牌,以防寒气袭入。 彝区山川阻碍,形成居住分散,并因彝族支系复杂,政治经济发展不一,于是形成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状况。 彝族的服饰,一方面有通常着装,节日盛装之分;婚服、丧服、祭服、战服之别外,还体现出性别、年龄、生育等标志。从而折射出社会功利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创造和形成各自不同的服饰。义诺地区盛行大裤脚,圣乍地区则流行中裤脚,所地地区又着小裤脚。女子着装更是异彩纷呈难以描述。总而言之,随着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彝族服饰也因地制宜,体现出自然的功利性。 (四)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婚姻的影响 这里先值得提起的是,通常人们在议论彝族婚姻时,往往提出彝族婚姻实行买卖和包办婚姻。其实,彝族婚姻只存在包办婚姻,不存在买卖婚姻。其原因是彝族婚姻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违背了这三条原则,解放前要受到彝族习惯法的惩治。买卖婚姻的不正确提法在于间接否定了彝族婚姻的这三大原则。比如说两家想结成因缘,首先应是不同家支同等级、同族,而后才谈得上“五惹者”(聘金)。聘金的多少,一般是视女方的社会地位和才貌而定。如果是同家支,不同等级,不同民族要提出缔结婚姻,纵使你用重金娶之也是徒劳的。而买卖婚姻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为只要出得起钱,便可随便娶人为妻。这与彝族婚姻习惯法是相悖的。包办婚姻则在凉山彝区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原因是有自然地理环境作背景。要讲清楚包办婚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仿先从“婚姻自由”所具备的条件谈起。 现代社会的婚姻形态是“婚姻自由”。其婚姻实现轨迹是:男女双方由相识而后谈恋爱。在谈恋爱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志趣相投,从而建立感情促成婚姻的实现。反之,男女双方便无法结合。也就是说婚姻是否能实现,完全取决于男女双方自己。这种婚姻,如果我们加以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婚姻基础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之上的。若无时间和空间的保证,男女双方便无相互接触的机会。无相互接触的机会,恋爱便无从谈起。因此,也就谈不上相互理解和建立感情。自然男女双方婚姻便无法实现。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对凉山彝族的包办婚姻便有了客观的认识。 凉山彝族居住人口的特点是同宗聚居。而彝族的婚姻习惯是同宗不婚。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女性只能远嫁他乡。可是他乡与故乡为高山大川所阻碍。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解放前的彝族妇女足不出户,整日在家劳作。故有“妇女行走不离屋檐前后,头发长,见识短”之谚语。不同宗族的青年男女根本无接触的机会。要想自己寻得意中人谈何容易!由此,婚姻的实现,只有寄托于那些外出的彝族男子身上。靠他们在走亲串寨时发现某家女子尚未出嫁。估量自家寨子某户未婚小伙子与之匹配后,便商议着两家可否成为姻亲。媒人由此而产生。彝族称为“虎呷”。此时,主人家便要了解对方是否为同家支、同等级等。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可以便答应下来。媒人回本寨。将次信息传递于男方父母。男方父母根据媒人提供的情况,并凭自己的阅历作出决断。如认为可以,便派可靠之人随媒人至女方提亲。彝族称“五惹木”。一但“五惹木”之后,标志两家姻亲的建立。双方以此为契机相互往来。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双方满意便发展为举办婚礼。如双方或某一方认为不妥,也不可解除婚约。因地理环境导致的此种婚姻形式,青年男女间的接触无时间、空间保证,不便相互了解,感情基础也就无法建立。这样青年男女只有听凭媒人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由此而生。正因为如此,解放前,大多彝族青年女子一俟结婚,便失去欢颜。她们明白,结婚意味着离开亲生父母,离开养育她的故乡,离开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和邻里伙伴;而到一个陌生的家庭,陌生的地方,与一个陌生的男人生活。路途漫漫,前途难卜,何时能返故乡?凡此等等,结婚如同生离死别,产生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妈妈的女儿》是很自然的了。 由此可见,包办婚姻在相当程度上为地理环境使然。 四、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彝族地区教育是彝族文化的构成要素。而凉山自然地理环境是彝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凉山彝族教育问题便与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具体说来,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教育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 直接影响 如前所述,由于凉山彝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从他们所居住的地貌特征考察举目头足之外,多是崇山峻岭,密林深箐。交通闭塞,信息沟通困难。“对面喊声听得见,走路要半天”。学生步行上学费时涉险。由此,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但寄宿制学校的家长与学生却因柴米之忧而疲于奔命。学生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当地环境风马牛不相及。其课程内容不能反映学生学生生活环境的客体概念。靠死记硬背学到的一点概念又与他们所接触的客体不相吻合,不能对号入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机械,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加上彝族学生的母语是彝语,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由于凉山地理环境多为高山大川,土地分布因此而不成片,迫使彝民居住分散,故给政府在教育布局上带来很大困难。按办学的客观规律及目前我国的财力,政府不可能在三五家或十来户门口也办上一所正规的学校,但又为防止学生因住地和学校空间过远而辍学的现象,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于是村小星罗棋布于彝区各地。这样,便又拉长了教育战线,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并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因而无力顾及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由此,进一步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实施。最终体现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凡此种种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波及到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凉山基础教育相当薄弱的状况。 (二) 间接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区教育的间接影响是指,凉山自然环境通过影响彝区社会文化,从而影响制约彝区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 1、 由于凉山彝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使凉山彝区农业经济脆弱。我们知道,教育发展与否,决定于经济基础雄厚与否。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的落后与凉山经济基础薄弱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政府为发展教育,提倡子女读书,追求儿童入学率。另一方面彝区人民为养家糊口,急功近利,叫其子女在家务农。使得凉山彝区新文盲不断出现。 2、经济的落后,导致彝区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凉山彝区还基本上处于奴隶社会。截止今天,沿海一带已跨入现代化社会行业,但凉山部分彝区还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原始,肩挑手扛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但凉山彝区居民生活与现代社会恍如隔世。这种状况造成了彝族人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既然接触不到社会竞争,子女就业方面的压力,既然接触不到现代技术的挑战,当然就认为,子女上不上学是无所谓的事了。 3、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彝区生产结构复杂,进而影响到凉山彝区的教育。 由于凉山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从而形成半耕半牧文化。牛需有人放,羊需有人牧,马需有人管。如果家中儿女都去上学,这一切都将付之东流。面临的将是无以维持生计。因此产生不愿送子女上学或者辍学的现象。 4、彝族人民生活在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区。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养成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与汉族迥然不同。这些特点对彝区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彝族人民希望在彝区实施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尽量地体现本民族的习俗、道德,价值观念乃至宗教信仰。也就是体现彝族文化。而如果教育实施计划要按彝族人民的愿望施行,则要牵涉其他少数民族的教育实施。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这里面有个尽可能体现民族文化也平等的问题。 仅以宗教为例,我国民族地区就存在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萨满教、藏传佛教、小乖佛教、伊斯兰教等诸门派。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诸宗教派乃至道教等种种信仰,这以汉族地区儒家学说为基本规范的情况是迥然有异的。一般说来,宗教(包括原始)。同道德、习俗乃至价值的观念一样,是保持和传播文化的机制。这一点,他们与现代教育在基本功能上是一致的。所以相互之间并非完全不能兼容。但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以发展为目标,以未来为导向”(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念》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它并不偏爱彝族文化,也不承认有碍于其目标实现的其他少数民族宗教。所以使得凉山彝区教育的规范较之内地的一般教育更复杂多样化。 宗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彝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必须要使彝区人户的居住要相对集中。因此,在难以生存的高寒山区生活的彝族人民往二半山和平坝地区迁徙集中,从发展彝区教育的规律来讲,也是应予支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