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夫人》歌词外的故事 曹润霞 |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你来过年华被传说,百里杜鹃不凋落……” 凤凰传奇的一曲《奢香夫人》至今激荡着我们的心怀,也将歌曲中的奢香夫人带到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这位奢香夫人究竟是谁?她又如何被后世铭记至今呢? 一、险关博弈:驿道修筑中的治理智慧 奢香,彝族名舍兹,汉文史籍称奢香夫人,于1358年出生在川南彝族中的大姓“扯勒”家族(奢氏)。 这个家族历经宋、元两朝,在川南黔北的古鳛部地区(今习水、叙永一带)与阿永蛮等部族融合,发展壮大,成为地方大姓。明初,永宁宣抚使禄氏因归附明朝获世袭职位,但后期衰微。奢氏家族通过联姻与政治运作,逐步掌控永宁地区统治权。 明洪武八年(1375年),奢香与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默部首领霭翠结婚。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去世后,因子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便代摄贵州宣慰使之职,主政水西。 霭翠是当时西南最具势力的彝族土司,且与乌蒙、乌撒、永宁等彝族土司地界毗连,声息相通。明初为统一西南,朝廷对霭翠极力招抚,不仅册封其世袭贵州宣慰使,成为统辖水西、水东的土司联盟核心,更特令其“位居各宣慰之上”。 这一决策源于贵州“西南锁钥”的战略地位——其地扼守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四省咽喉,是经略云南的必经之路。朱元璋为平定元梁王势力,制定“先安贵州,后取云南”之策,而霭翠辖地连接乌蒙、乌撒等诸部,掌控入滇要道。若水西生乱,朝廷需派大军平叛,且云南粮道一旦被断,即便占领云南也难以固守。 因此,为保云南大局,明朝采取“以抚代战”的边疆治理策略,既倚重霭翠维系云南粮道畅通;又忌惮其联结诸部自成势力,密令贵州卫所“严加控驭”。这一矛盾在时任贵州都指挥使同知马烨对奢香夫人施以鞭刑的侮辱后彻底爆发。 马烨系朱元璋妻侄,擅弃朝廷的安抚之策,在贵州行高压统治。他借“改土归流”之名,以酷刑镇压彝民,更借琐事羞辱奢香夫人,意图激其反叛,废除土司自治,改设流官郡县。 然而,奢香夫人忍辱负重,向贵州诸土司及所属四十八部土目明言“反非吾愿”,并亲赴南京觐见朱元璋,以“世家守土功”自陈忠诚,揭露马烨诸暴政,言明归顺和“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之意。 奢香夫人的申诉恰逢明朝廷因云南补给困境焦头烂额时,而水西恰处湖广至云南要冲,其盛产的“水西马”更是明军急需的战备资源。 朱元璋权衡利弊后,召回马烨,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安抚彝民。 奢香夫人以宽宏气度和远见卓识,避免了一场可能殃及整个贵州的战祸,与明太祖“广示恩信,缓而图之”的边疆策略形成共振,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 二、古道新途:驿站网络中的经济共同体 1384年,奢香夫人返回贵州后,即率彝族各部,依托“九扯九纵”行政体系(贵州水西安氏彝族土司政权独创的一套官僚行政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治理特征),分派四十八部土目督造驿道,组织上万彝民开山凿石、伐木架桥。 彝文古籍《西南彝志》载有当时“伐木震谷、凿石溅火”的热闹修建场面。明廷对此鼎力支持,不仅赏赐金银六百、锦帛千匹,还特别从湖广调集工匠传授铁索桥建造技术。 经过汉彝工匠的通力协作,最终开辟了以偏桥(今贵州施秉县)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今贵阳东北,过贵州威宁达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今贵州修文县内六广镇,通往黔西、大方,最终抵达毕节二铺,长达250余公里。 这条横贯贵州的交通大动脉共设九大驿站,史称“龙场九驿”——龙场驿、陆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西溪驿(又名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 驿站的贯通大大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此之前,水西地区虽已有以彝语的十二属相命名的传统集市,如牛马市场和农产品贸易市场,但交易的方式通常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 随着驿道的开通,大量汉族军民通过屯垦进入贵州,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据《贵州通志》记载,水西马帮开始将屯军余粮运至云南前线,返程时则驮回盐、布等物资,在毕节驿周边还形成了专门的“米市”,屯军以粮换盐,粮食贸易日趋专业化。 与此同时,驿道也成为汉彝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据彝族古籍《阿买恳》记载,永乐年间,汉屯户通过驿道将龙骨水车引入水西地区,使当地稻田单产提高了三成。 驿道网络将原本孤立的屯堡、土司领地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促进了盐铁贸易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更推动了汉彝经济从“并存”走向真正的“共生”,为当地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教润边: 从“夷夏之防”到“礼乐共融” 奢香夫人主持开辟的驿道,改变了贵州“地无三里平”的状况,成为连接边疆与中原的重要纽带。她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文化交融。 奢香夫人曾先后七次赴南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深感贵州远在边陲,贫困落后,决心“躬亲倡文明”。 奢香夫人以开明胸襟打破“夷不下汉学”的旧制,不仅亲派子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更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支持其子安的兴办了贵州宣慰司学堂——贵州最早的官办儒学之一。 奢香夫人广聘汉族贤才学士帮助处理文书等事务、到学校任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如安聚、安珑富、安观及与王阳明交往甚深的安贵荣等彝汉文造诣颇高的学生。 奢香夫人领导水西地区各族人民开拓奋进、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安边陲的不朽功勋。 自此,水西地区逐渐形成了崇习儒学的良好风气,彝族社会逐步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奢香夫人在引进汉学的同时,也使彝语文登上了朝廷的大雅之堂,现存于北京的《国子监彝文》就是一个明证。 水西及周边地区发现的石刻中,有大量彝、汉文合璧的情况,如九驿路碑刻、明成化钟、大渡河桥碑等,皆刻有彝、汉两族文字,这种“双文”书写标志着汉、彝文化已经进入深层交融。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奢香夫人病逝。明朝廷按照朱元璋的旨意,派专使前往水西祭吊,特命诏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 作为明朝初年彝族著名的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以驿道联通、文化共融的智慧,为国家统一大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明史》所载:“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不等三更过天晓白,奢香夫人赶月归来。她把日光画心上,照得漆黑的夜亮堂堂……”这一曲,恰是对奢香夫人开山辟路、照亮西南的永恒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