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第三社区”在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心理整合”方面作用突出。“第三社区”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居民逃避城市生活的一种心理诉求,或者也可以说是被重自由、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的“后物质主义”者的追求。在“第三社区”中,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可以获得自由、闲适以及不同于自身的文化、宗教、空间的新颖体验和视觉冲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简单淳朴的关系,回复到本真状态。 西河村民族社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熟人社区”,因其传统文化道德、家支体系和毕摩文化的支撑,具有了很强的“心理整合”功能。这个根据地理环境所建的聚居村落,具有隐于自然而不显于自然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类似于道家所主张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理想状态,居民生活也比较闲适。城市居民很容易融入这样的社区。正是由于这种互动关系,使西河村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参与式社区。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部民族社区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第三社区”。“第三社区”是不同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的一种理想形态,具备多样性交换优势是其得以成为实体存在的根本。“第三社区”有别于一般社区的规模、生活方式也是其作为参与式社区的重要因素。此外现代城市社区存在的弊病,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使“第三社区”的形成成为可能。 西河村在一定意义上是“第三社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并不是“第三社区”的完美类型。西河村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第三社区”,至少在社区的建筑模式、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维护、生态产业的开发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