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民族文学 诗歌 查看内容

阿哲鲁仇直:清明时节雨纷纷

2014-4-6 07:57|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1310| 评论: 0|原作者: 阿哲鲁仇直|来自: 中国彝族网

摘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 文/阿哲鲁仇直 清明节这天,一早的雨就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偶尔还伴有“隆隆”的雷声,窗架上的玻璃似乎经不住雷声的振荡发出了“吱吱”声响。坐在电脑前的我突然间想起晚唐诗人杜牧的《 ...

003.JPG003.JPG

清明时节雨纷纷
    文/阿哲鲁仇直


   
       清明节这天,一早的雨就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偶尔还伴有“隆隆”的雷声,窗架上的玻璃似乎经不住雷声的振荡发出了“吱吱”声响。坐在电脑前的我突然间想起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来,脑海里顿时便是那“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原打算是要回老家去扫墓的,可是没能成行,心里难免有些伤感,一丝悲凉随即从心底升起……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时间最长的节气,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带着祭品去到已故亲人的坟茔前,插香献供整修坟墓,表达对亡人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记载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扫墓自然就要牵扯到人们的假期问题,而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四月五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二零零八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二零零九年,又改为三天;二零一四年清明节假期为四五日至四月七日。由此看来,清明节扫墓活动历来便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它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经被涂上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色彩。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时候春风融融山花烂漫,满山偏野生机盎然,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叫清明节为踏青节的缘由所在了吧。

  清明节的头一晚给大哥和堂弟通了电话,说了一些清明扫墓的事宜,趁机表达了一番自己不能去扫墓的遗憾和内疚。每年的清明节这段时间,正是人们春种的大好时机,常言道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老家的亲人们很忙,他们或盖新房子,或准备着栽种。一年之计在于春,尽管农事繁忙,然而作为子孙后代,抽出一些时间来对已故之亲人尽尽孝道,这是纲常之内的事。

  我是真的有些惭愧,甚至觉得愧对了先祖,因为一些事耽误了回去扫墓。就在前几天,我接到了云南红河学院李金发博士的约稿,要我撰写一篇相关文章参加红河学院举办的“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研讨会”。写这样的文章不比写一篇散文、一首诗歌那样单纯,其间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和作一些必要的调查……唉,不找理由了,越说心里越堵得慌!说真的,我不想先祖听到我为没能回去扫墓找借口。我在想,就趁这个清明吧,好好把彝族聚居区人们的心声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借红河学院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契机告诉更多的人们,使我们保护民族文化的倡导尽可能地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千百年以来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勤劳勇敢,他们励精图治,他们创造了很多人类历史上的灿烂文化,比如位列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的至今在彝族群体里活用着的古彝文字,比如蜚声海外的十月太阳历……如今,国家虽然提倡大力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然而很多文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日见消失,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民族建筑或建筑元素渐渐地被大同吞噬,更叫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趋于大同的元素被死搬硬套了进来,而一些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却被遮盖了起来,被凝固进了现代化的水泥砂浆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红河州学院举办的这次“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研讨会”对所有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建设是一次好的契机,先祖们要是天上有知的话,我想他们会感到欣慰的。

  目前国内过清明节的民族有:苗、满、壮、侗、土家、瑶、黎、水等二十四个少数民族,黔西北地区的彝族也过清明节。火葬是彝族的传统葬式,墓葬朝向也不是东南西北而是对应天上的星座,这一墓葬形式曾被学术界称之为罕见的彝族墓葬——向天坟。在彝族传统文化理念里,君王死后上太阳,大臣死后上月亮,师死了上启明星,而满天星斗是老百姓去的地方,这就是向天坟的内涵。

  一个区域内的节日是共享的,生活在同一个区间内的各民族,他们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需要或者说利益关系,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藏了一些专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渐渐地靠向另一个处于强势的民族,就如黔西北地区彝族自清朝中叶后改火葬为土葬一般,虽然那是清廷强行推行的结果,却也凸显了一个强势文化的扩张性和兼容性。其实,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有其被传承下来的理由,这些节日或祭奠或祈福或辞旧迎新,它们几乎都彰显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膜拜、认识和依赖,同时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各自民族的文化根源。

  清明节的扫墓,一些平常关系较差的族人也会走到一起来,大家诚心地或为先祖上香,或为之培土,相互间在不经意间便会少了一些芥蒂多了几分亲切。这个时候的人们更多的则是想念逝去的先祖,或为先祖曾经的磨难吁叹不已,或为先祖曾经的风光心生豪情。

  快到中午的时候雨小了下来。依窗远眺,对面半山腰银带似的高速公路桥下,几个扫墓人似乎在避雨并烧火取暖,青烟袅袅升起,几处坟茔上挂着的白纸格外显目。雨越来越小,阴霾的天空渐渐明朗开来,公路桥下的人们复又钻了出来,在山野间忙碌开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又想起了阴阳两隔的先祖们,但愿他们在那个世界里不会遭受日晒雨淋。突然间,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大哥和堂弟他们的身影,他们正在先祖的坟茔前忙碌着,是那样的虔诚…… 

                                                                                                               2014年4月5日于赫章


QQ图片20140406005854.jpg
 已同步至 苏月飞阳的微博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