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
何宗林/文
会理古城
请为我们
打开历史的画卷
梦中的家园
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撩动两千多年的神往
我们依山而居
傍水品赏
春天的风暖暖地吹
春天的水潺潺地在城河流淌
春雨滋润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昔日古城你的风采今日犹存
最令人难忘的是钟古楼上
那铜钟悠扬回荡的声音
会理古城
古城的故事已经远去
残垣断墙的风铃声
却常在耳边响起
当站在你古老的城墙上
饱览古城老街的风姿
今天市井的繁华
依然能诉说它远古的青春年华
记忆的梦
在通往与外界的南丝绸之路上
在厚厚的古城墙内外
马帮进进出出留下了
那深深的足痕
永久地静静的刻在
古城那一块块石板铺就的路上
古城小巷
似乎还有马铃铛的回音
为你歌唱
呼唤着每位久违的故乡人
注:
如今的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它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有着两千余年建置设县的历史,曾先后为郡、府、路、卫、州治地。 会无,是会理建县之初最古老的名字,也是很难释义的名字。公元前129年,西汉武帝刘彻在邛都一带置县,会理“古为邛都国地”置县当在其中。元鼎六年,武帝诛杀叛乱的邛君、笮候,以邛都为越嶲郡(今西昌),置邛都、会无等15县,会无即今会理,此为会理正式建置见于文字地名记载之始,古会无城址据考证在今会理城北面之北山。会理又一古名三绛,其实三绛在今会理所属黎溪境。西晋惠帝元康二年,即292年,越嶲郡移治会无县,共历140年。 西汉王朝平定邛君等叛乱之后,推行“文景之治”,开通了滇蜀之南方丝绸之路,发展边贸,经济得以发展。会理处于川滇之交的金沙江畔,位置极为重要。 会川,是会理古代历时最久的名称。这一名称历经了县、府、路、卫等的设置,历时长达105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会川县本会无县,属越嶲郡……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于其地置会川县。”时移邛都县来治,取“川原并汇,诸酋听会之所”之义更会无为会川,结束了会无县785年的历史。 取名会川,佐证了会理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和优势。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南边缘的会川,东西南面金沙江环绕,境内山脉河流基本为北南走向,以“川原并汇”四字,实为形胜,且又居于古南中地区滇部落和邛都部落之结合部,于军事、政治必然成为“诸酋听会之所”。邛都和滇池都是部族聚居地,《史记·西南夷列传》有“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的记载。西汉王朝在征服邛都置越嶲郡之后,又迫使滇王随邛都入朝,在滇池地区置益州郡。两个边郡的设立,“诸酋听会”于会川,其影响之深远,地位之显露,已见一端,这一名称固而历经千余年不变。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中央政府于县侧置会同军。南诏时置会川都督府,大理时改为会川府,元置会川路,明初置会川府,后又改设为会川卫。清世宗雍正七年(1728年),改卫为州。裁会川卫军民守备,移属东川之会理州来治,以原卫所为州署(即今县政府所在地),隶于新定名之宁远府。以会理为州县名始此,一直沿用到今日。清初更名会理后,其驻军编制仍称“会川营”,民国时期设的税关也仍称“会川关”。解放以后,在沿金沙江一带两岸,会理和云南一些高龄老人对会川这一名称印象相当深刻,仍习惯将会理称为会川。
会理县,因其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完整清晰的古城脉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审,国务院于 2011年11月2日正式批复、11月8日正式发布公告,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会理成为中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的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会理是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县城。
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西南地区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会理地处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属半湿润气候区,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最不缺少的就是阳光,年平均日照2398小时,年平均气温15.1℃,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攀西明珠”、“川南明珠”之美誉。高达52.1%的森林覆盖率,将会理造就成为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养生。会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誉。由于独特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会理非常适合居住,是最好的居住地。
会理古城中心与众不同,不是现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厦,而是别具风情的老城,标志性建筑就是钟鼓楼和北城门。钟鼓楼又名凌霄楼,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在鼓楼北面与鼓楼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城鼓楼建于明初,当时的古城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颇佳,后几经战火,现仅存这一门了。门上有楼,是重檐硬山式顶,木质镂花,彩漆门窗,两面有匾。城楼连接着一段古城墙,现在城墙上长满了青苔和草,满含古韵。
踏上城楼,仿佛进入历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墙垛口,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着鼓楼艺术团美妙的音乐,让你暂时抛弃世间的功名,任思想的灵光在时光隧道中流淌,体味休闲的古韵。在百年老茶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古旧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楼下往来穿梭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将与你不相干,仿若与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隔绝,隔出了千百年的沉静,这是一种既超脱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闲况味。
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大街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且数百年未变。会理古城南北长1776米,东西宽920米,故有“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的说法。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街道”的会理古城南北大街,街宽7米,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瓦楞上还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统一的店面上还悬挂着本县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引人驻足。
会理古城有4街、3关、23巷,和大街相比,小巷同样别有韵味。在会理众多的巷子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北关西侧、马帮商旅聚居的西成巷,长约400余米,宽3米。巷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巷口有“西城”门廊,路面为石板铺砌,西城马店、蔡家马店、廖家马店、庆丰号马店4处,至今保存完好。巷口还有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古已有之。
|